阅览提示
亿万年的地舆改变,在太行山东麓构成了一连串山前冲积平原。这儿土壤肥美,河流纵横,气候温润,合适人类聚居生息,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。
许多有着千年前史的河北古县、古城,犹如一串明珠,闪烁在太行山东麓这条文明长廊上。
这些千年古县、古城,它们的姓名在解说了本身因由的一同,也刻画了文明演进的轨道,诠释着年代内在。这些地名,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起,燕赵文明的构成,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从前的昌盛。
坐落平山县的古中山国遗址。 河北日报记者田明 赵海江摄
从唐县到易县:地名里的文明基因
河北,具有很多前史悠久的千年古县,这些古县也是河北地名文明的重要载体。
涿鹿、易县、滦州、涿州、定州、灵寿、赞皇、元氏、赵县、武安、魏县、武强……细数河北“千年古县”不难发现,它们大多散布在太行山东麓或燕山南麓的山前平原或山间盆地,尤以太行山东麓居多。
在太行山东麓的古县中,唐县的地名由来最为陈旧。
“尧山”“唐尧路”“唐尧公园”“大白尧村”“尧康医药”……行走在唐县,通过的村庄、路途、公园、企业,它们的称号中有一个字呈现频率极高——“尧”。
唐县人用这种命名方法,留念传说中曾寓居在这儿、被历代帝王推重和称颂的上古部落联盟领袖——唐尧。
唐县的“唐”字相同源出唐尧。唐尧在这一带出世、封侯、建唐侯国、建国都,创始了我国前史上的“尧天舜日”年代。所以,西汉置县时,将此地定名唐县。
在河北,与唐尧相关的古县,不止唐县一个。
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唐县条注:“《帝王世纪》曰:‘尧封唐,尧山在北,唐水西入河,南有庆都山。’”
尧受封来到唐地,这儿北有尧山、南有都山,唐地的治地址尧山脚下,尧的母亲庆都住在都山,尧登尧山向南瞭望母亲寓居的都山,便有了“望都”一词,这便是望都县名的由来。
时至今日,望都县城仍旧守望在唐县的东南。
尧所在的年代,华北平原并不是今日这样沃野千里,而是河泽遍及。尧治下的唐县、望都一带,正处在湿润多雨期的滹沱河流域,水患一直是尧在位期间面临的一个严重应战。
史料记载,因饱尝水患之苦,尧决议带领部落向西迁徙。尧一行顺着太行山东麓南下,从唐地一路向南通过行唐、灵寿、平山、井陉,之后过娘子关抵达太原,在汾水流域久居下来。
行唐,另一个陈旧的地名。
战国时,行唐名为南行唐邑,西汉时置南行唐县。而南行唐,其实是对尧“于唐地向南行过此地”的留念。
还有一说,行唐之名源于唐尧南行去平阳即帝位通过此地。据《行唐新志》记载:“初,帝尧封于唐(今定州北唐城村)。后,诸侯来归,诣平阳即帝位,南行历其地,行唐之名由此始也”。
今日,在顺平、定州等县市的当地志中,也都有关于尧活动的记载。
与唐县紧邻的易县,其地名由来相同能够上溯到长远的年代。
据《隋书·地舆志》记载,隋开皇元年(581年)置易州,十六年(596年)置易县。易州、易县皆以易水得名,而易水之名源于约4500年前在此久居的有易氏部落。
易水,一条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。它的姓名,常常跟一则我国人熟知的故事联络在一同。
约公元前4世纪,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武阳城,是为燕下都。通过多年韬光养晦,燕国国力大增,盛极一时。燕昭王身后,国力式微,影响力日益衰减。燕国再次为前史铭记,则是因为亡国前夕“荆轲刺秦”的故事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勇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现在,这段故事现已与易水、易县这些地名一同,深深痕迹在燕赵文明之中。
今日的易县狼牙山景区,山顶“狼牙山五勇士留念塔”好像一把利刃,兀自屹立,直刺天穹。
这座留念塔,是为留念抗日战役时期五位八路军兵士所设。1941年,为保护部队撤离,五位勇士登上狼牙山主峰,义无反顾地挑选了一条死路,面临步步迫临的敌人,他们卑躬屈膝,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山崖。
勇武任侠、不畏献身的精力跨过千年,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传承。
从唐县到易县,地名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起,记录了从传说年代到文明年代的过渡,慷慨悲歌的人文气质也内化在我国人的精力回忆中。
依托唐尧文明打造的唐尧博物馆大气恢宏、古韵高雅。 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摄
从灵寿到正定:地名里的昌盛前史
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南下,至今日石家庄邻近时,元氏、赞皇、井陉、灵寿、赵县以及正定等多个千年古县会聚于此。千年古县如此密布散布,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。
这几个千年古县中,赞皇的姓名最为陈旧。
据《赞皇县志》记载,西周时期,周穆王姬满征伐犬戎曾到此登临,在境内巑(cuán)山(今赞皇山,县城西南)打败犬戎,遂以“上天佐助”和“称颂皇权”之意封巑山为赞皇山,始有赞皇之名。
今日石家庄一带的太行山及其山前平原地带,曾处于前期华夏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。从西周起,这儿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农耕民族频频抢夺、竞存、交流、交融的舞台。
中山国是东周时期白狄部落鲜虞氏在今日的河北中南部树立的国家,对这一带特别影响深远。
《史记》记载,春秋晚期,公元前506年,白狄鲜虞在中人城(今唐县西北)树立古中山国,后两次被灭国又复国,公元前380年前后定都古灵寿城(今平山上三汲村),公元前295年被赵国所灭。
灵寿,从木而名,以远古本地成长的一种能使人敏思捷行、延年益寿的奇木——灵寿木取名。定都灵寿后的80余年时刻,依托太行山山前平原和滹沱河之畔的地舆优势,古中山国迎来前史上最光辉的时期。
强盛时期,古中山国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“千乘之国”,边境包括今河北保定市南部、石家庄市大部、邢台市北部及衡水市西部,南北约200公里,东西约150公里。今日日子在燕赵大地上的咱们,脚下有很大一部分土地,其实曾归于古中山国。
石家庄邻近古城古县散布如此密布,与古中山国的联系密不行分。灵寿作为河北先秦时期三大故都之一,其时是“方五百里”内的中心城市。元氏、井陉、赵县战国时也都曾归属古中山国。古中山国还在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村一带置东垣邑,东垣是正定前史上第一个行政地名。此外,古中山国在边境内还建成了十几座重要城邑。
古中山国消亡之后,原属古中山国的元氏归属赵国,赵孝成王十一年(前255年)封令郎元于此,建元氏城,元氏由此而得名。汉高祖三年(前204年)正式置元氏县。元氏县始置至今长达2200多年,其专名“元氏”代代传承,沿用至今。
赵国灭古中山国的战役中,攫取井陉口成为要害。赵国方案从太行山以西出动军队,经井陉道,与北上赵军合作,攻击古中山国。其时,井陉口为古中山国所操控,赵国便规划攻取东垣、石邑(今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)等要害,操控了井陉道太行山以东出口。自此,赵国彻底把握了战略自动。
井陉,是衔接晋冀的咽喉要地,先秦时期即有井陉塞之名,被称作“全国九塞之第六塞”,井陉塞又叫井陉口,也称土门关,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井陉于秦时置县,称号沿用至今。所谓“井”字,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《和平寰宇记》称“四方高,中心低,如井,故曰井陉”。所谓“陉”,即山脉开裂之地。井陉又素有“太行八陉之第五陉”之说。
太行八陉,指的是太行山脉中被河流切割成的河流谷地,也是人们穿越太行山的必经之路。太行八陉中,井陉贯穿太行山,衔接了太行山东西两边的华北平原与汾河盆地。我国现代地质学前驱丁文江以为,“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有井陉重要,因为它是太行山里仅有可走大车的路。”
井陉西端是富庶的太原—晋中盆地,东端则衔接了宽广的华北平原,作为衔接两个区域的交通命脉,这条通道也是人员和商贸物流的大通道。
交通纽带的重要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易便当,支撑了井陉的长时间昌盛。自秦以来,直至20世纪初正太铁路通车的两千多年里,这条通道一直发挥着重要效果,影响着井陉及其周边区域。
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,土地肥美,河流很多,交通灵通,为古县古城的诞生和开展供给了重要条件。
赵县,古为赵国地,今县城历为赵郡、赵州治,赵州之名沿用长达1362年。“赵”之专名传承至今,皆沿用赵国、赵郡和赵州之“赵”字。
提及赵县,最负盛名乃是赵州桥,赵州桥的制造,与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有关。
隋朝时,赵州(今赵县)就成为交流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。从赵州动身,北上可抵重镇涿郡(今涿州),南下可达东都洛阳。但是,这个重要的交通纽带,却被郊外的洨河所阻断。因而,在洨河上建筑一座坚固耐用的桥梁,就成为太行山东麓康复疏通的要害。
在此布景下,工匠李春提出了匠心独运的规划方案,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壮举,千年古桥,由此而成。
正定,另一座千年古城。山前平原的肥美土地、畅通无阻的交通区位,让这座古都建城2000多年来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,政治、军事位置显赫。
赵县、正定,都曾有过极端昌盛的文明。
赵县,除了有赵州桥、永通桥代表的桥文明,还有柏林禅寺、陀罗尼经幢代表的佛教文明,以及遗留下的很多非物质文明遗产,这些足以窥见其前史上的昌盛。
源源不绝的前史,也给正定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,正定古城内,佛刹很多,古建树立。
古城古县的昌盛,离不开天然的孕育,而这些名建古刹也正是太行山东麓物华天宝的最好注脚。
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九鼎(河北博物院藏)。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
从武安到临漳:地名里的山水孕育
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,自古以来是山西上党区域进入华北平原的捷径和必经之路,此地局势险峻,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武安正处于滏口陉的要冲位置。
武安的地名由来与其所在的特别地舆位置有关。
武安始建县于汉高祖初年,至今已有2200多年。武安之名,含有“藉武而安”之意,既阐明武安自古为烽烟狼烟争战之地,又含有骚动中的公民期盼安全的希望。武安还与三位大名鼎鼎的前史人物有关,战国时期,闻名政治家、军事家苏秦、白起、李牧先后被封为武安君。
在今日武安市域内,有一处大名鼎鼎的考古遗址——磁山文明遗址。这儿的考古发现标明,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年代,人们就现已栽培谷物、养殖家禽,制造出产、日子用具,进入了最早的文明。
早在旧石器年代,处于太行山山前地带的武安,就已构成了宽广的冲积平原,这儿土地肥美,水源足够,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。优胜的地舆位置,催生出了新石器年代绚烂的磁山文明。
磁山文明遗址,不是太行山东麓地带文明遗址的孤例。
保定易县北福地遗址、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、石家庄市长安区南杨庄仰韶文明遗址、石家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……在地图大将这些地址串联起来,一条史前文明的走廊雏形初现。
太行山连绵八百里,上接燕山,下衔秦岭,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舆分界线。在亿万年白云苍狗的改变中,因为地形落差,发源于太行山的水系一路向东奔涌,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出山口邻近堆积,构成了一连串冲积扇平原。
这些山前平原衔接在一同,由北至南,构成了一条平行于太行山的廊道。这条廊道上,土地肥美,水土条件合适,合适人类聚居生息,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。
从最早的人类聚落呈现,到最早的古都、古县的孕育,沿着太行山东麓平原,唐县、易县、元氏、赞皇、井陉、灵寿、赵县、正定、武安……把这些千年古县的地名串联起来,不只与史前文明密布散布的太行东麓走廊奇特重合,也与今日仍承担着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重担的“京广线”重合。
这条文明走廊在河北的最南端,便是临漳。
临漳,今县境为古邺地。春秋时,齐桓公始筑邺城,西汉置邺县。邺城历曹魏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六朝,为六朝古都。
西晋建兴二年(314年),因避愍帝司马邺讳,更名为临漳县。临漳,以北临漳河而得名,临漳二字最早见于曹植的诗句《登台赋》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年),临漳县治移至邺城东二十里处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,邺城毁于烽火。
今日的临漳县城以西、间隔太行山直线间隔50公里左右当地,便是邺城遗址。这个从前光辉了四个多世纪的古都,现在地上还遗存有铜雀、金凤、冰井三台的部分夯土台。
邺城作为地名消失在前史的长河中,但它却留给后世一份名贵遗产,它是我国第一座先规划、后建造的国都,创始了宫城—皇城—国都“中轴线”的城市格式。这种国都建造方法,为历代所沿用。隋唐时期的长安、洛阳,北宋东京汴梁,元明清时期的北京,皆承继了邺城创始的“中轴线”形式。
邺城,仍是西门豹投巫治水产生地,是建安文学发祥地,也是佛教文明昌盛地。曹冲称象、七步成诗、文姬归汉等成语典故产生在这儿。“春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的诗句至今传诵。
邺城的昌盛昌盛,相同与其地舆位置相关。邺城,西侧紧邻滏口陉,把守交通要地;南部古黄河流经,多条河流环城而过,构成天然的护城河;北靠宽广的河北平原。全体上处于太行山东麓交通通道上,“据河北之襟喉,为全国之腰膂”是对邺城地舆位置的真实写照。
无论是武安仍是临漳,其鼓起昌盛既离不开太行山的孕育,也离不开母亲河的滋补。
早在磁山文明的构成中,河流的效果就不行小视。磁山先人在发源于太行山中一条小河——南洺河滨的台地,筑巢而居,耕耘渔猎,温柔的河流为古磁山人发明了较好的生存条件,对孕育出绚烂的磁山文明功不行没。
至于临漳,漳河千百年来为这座古县供给水源和便当的水上交通,其姓名以漳河命名,河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。
细究河北的千年古县,无论是坐落燕山山前的卢龙、滦州,仍是太行山和燕山接壤地带的涿鹿、蔚县,其构成都与太行东麓的一系列古县道理相通。沿太行山东麓向南,河流对文明孕育的效果越来越大,行至太行山东麓南端、今邯郸邻近时,因为有古黄河等水系存在,极大影响了如武安、临漳、鸡泽、魏县等古县的构成。
武强,便是一个远离太行山、燕山山麓的古县,前史上因为有滹沱河、漳河、滏阳河、龙治河、朱家河等多条河流流经,水源充分,孕育而成千年古县。
这也刚好反映出河北古代文明由山向水的趋势——开始的古县、古城在山前平原鼓起,跟着河流的延伸,逐步延伸、扩展,向更宽广的平原走去。(河北日报记者魏雨)
重视河北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